法治日報-法人網 全媒體實習記者 邵萌
近日,《一部手機失竊而揭露的竊取個人信息實現資金盜取的黑色產業鏈》一文在朋友圈刷屏,文章詳細講述了擁有十多年網絡攻防經驗的專家“老駱駝”與手機黑產團伙展開的一場“資金攻防戰”。
這場“攻防戰”,確實稱得上是“驚心動魄”,而其背后隱藏的“盜竊手機——盜取個人信息——獲取貸款——轉移資產”這一手機黑產鏈,更讓人“不寒而栗”。
黑產團伙盜取手機后,取出SIM卡放入其他手機用于驗證。接著,黑產團伙通過其他平臺快速獲取失主關鍵信息,利用原手機號和關鍵個人信息注冊支付軟件新賬號,繞過支付平臺漏洞,完成貸款申請和資金轉移。整個流程不過短短幾個小時。
當前,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,手機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通訊工具,而是更多地充當了個人信息終端。手機黑產早已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瞄上了移動支付。近幾年來相關事件頻現?!袄像橊劇眰兊脑庥?,折射出了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,也給互聯網平臺的安全性打了個問號。
手機被竊帶來瘋狂盜刷
擁有十多年網絡攻防經驗的“老駱駝”怎么也沒有想到,“個人信息被盜、資金遭轉移”的事兒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根據他在文中的自述,此次盜刷事件的核心并不復雜。
9月4日19點30分,“老駱駝”的妻子手機丟失后,并未第一時間掛失手機SIM卡?!斑@個不果斷的決定,導致了后續悲劇的發生?!薄袄像橊劇痹谖闹蟹Q,黑產團伙在竊取手機后,將SIM卡取出放入其他手機,用于接收短信驗證碼。隨后,黑產團伙登錄當地社保app,獲取了失主的關鍵個人信息。
至此,失主的手機號碼、姓名、身份證號碼、社保金融卡的銀行卡信息均被獲得,下一步,黑產團伙利用這些信息開始了瘋狂盜刷。
21點24分,“老駱駝”發現手機賬戶在云服務中被解綁;21點48分,手機SIM卡經歷了一輪失主掛失和黑產團伙解除掛失;9月5日0點23分,被盜手機鎖屏密碼被解開,微信、支付寶等均被修改密碼。
隨后,黑產團伙在支付寶、美團、京東、財付通、蘇寧金融、百度等多個平臺偽冒開戶,實施盜刷,申請網貸并轉移資產。
9月5日早晨5點,“老駱駝”通過中國電信網上營業廳,關閉了短信功能,“中止了他們后續的犯罪行為”。此時,距離手機被盜不足10小時。
文章發出后,被點名的平臺陸續回應。支付寶相關團隊回應稱,黑產團伙未突破人臉識別功能,未在支付寶套到錢和信息,同時承諾資金被盜全額賠付。
“老駱駝“對此也發文更新了事件后續進展:“事件中涉及的幾家支付公司都積極聯系到我,美團的貸款記錄消除了,蘇寧金融把我們損失的幾千都賠付了。銀聯云閃付的賠付也已打電話通知取消?!彼瑫r表示,四川電信也主動聯系致歉,解釋稱黑產團伙跟其客服說是男女朋友鬧矛盾,才會出現反復掛失與解掛的情況。
回顧整個事件,銀行、運營商、移動支付、網貸平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安全隱患,這些隱患恰恰就是黑產團伙盜取資金的“跳板 ”。分析完整個犯罪過程后,“老駱駝” 在文中這樣感嘆:實際上,這個環節里的每一個點,放在對應的業務節點里都不是什么大問題。但手機丟失后,把所有這些點串起來,問題就大了?!?/p>
運營商遠程掛失、解掛業務流程是否合理
梳理“老駱駝”妻子手機被盜刷的經歷,一個關鍵點在于:手機丟失后,他通過致電四川電信客服掛失手機卡,但不久之后,黑產團伙致電電信客服,竟然可以輕松解除掛失。手機卡被解除掛失,意味著黑產團伙可以通過手機短信驗證的方式登錄了各大借貸App。因此,“老駱駝”通宵與黑產團伙就“掛失、解掛”問題,來來回回幾十次,也未能阻止“解除掛失”成功,直到“老駱駝”登錄手機網上營業廳,關閉了短信功能,才暫時制止了黑產團伙的犯罪。
“老駱駝”認為,四川電信掛失、解掛業務流程存在漏洞,他在文中表示:“機主幾次在電話中告知話務員自己正在遭受銀行卡盜刷犯罪,要求停止解掛行為,話務員還是以業務話術來敷衍客戶:“對不起,我們的掛失解掛有固定的業務流程,只要對方能提供服務密碼,就可以正常解掛?!?/p>
事后,四川電信致歉稱,黑產團伙以“男女朋友鬧矛盾”為由哄騙客服,才會出現反復掛失與解掛的情況。
10月14日,《法人》記者在四川電信客服處獲悉,目前,提供機主姓名、電話號碼、上個月撥打的三個通話號碼或者電信網上營業廳密碼可以解除掛失。不過,掛失業務辦理后,針對線上渠道,解掛業務24小時內僅能辦理一次,有特殊情況需要本人持有效證件到營業廳解掛。
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向記者表示,依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》規定,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電信安全的規定,建立健全內部安全保障制度,實行安全保障責任制。
“相較于一般用戶,電信業務經營者在電信服務領域處于優勢地位,其應當提供合理的遠程掛失、解掛業務,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,比如發現電信服務可能被他人利用并可能危害用戶的合法權益時,采取更為嚴格的身份識別、驗證程序來防范損害結果的發生等?!泵喜┍硎?,從相關報道和當事人的陳述,以及后續所形成的后果來看,相關電信公司并未妥善履行相應義務,當事人受到了損失。
互聯網平臺應補齊“安全性”短板
互聯網時代,獲取身份證信息可能比你想象中還要容易。
“老駱駝”稱,黑產團伙運用手機號和驗證碼快捷登錄四川人社App,點開“電子社??ā?,短信驗證碼重置社保密碼,失主姓名、身份證信息、證件照片、銀行卡號就能輕而易舉地被獲取。
實際上,不只是四川人社App,不少地方社保App、商旅訂票軟件等,通過驗證碼登錄后,均能看到自己的姓名及身份證信息,未做任何加密處理。
“老駱駝”的遭遇并非個例,他表示,文章發布后,有幾個網友留言稱自己經歷過一模一樣的場景,損失最嚴重的一位被黑產團伙以線上貸款的方式盜刷了68萬,目前還在索賠中。
2019年9月,上海黃浦警方也對外披露了一起新型信用卡盜刷案。嫌疑人盜竊手機后憑SIM卡成功登陸攜程、去哪兒等出行軟件,從中獲取完整的個人身份信息,進而實現盜刷操作。
“老駱駝”認為,這些包含身份證信息的APP和網站,對于身份證號碼信息泄露風險并非不知道,只是在權衡“用戶體驗”后,放棄了出于安全性考慮的種種復雜設置,未能對一些敏感數據進行加密保護,而這些技術得以實現并不困難。
在9月8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金融科技成果專場發布會上,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提到,金融科技發展、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應重視監管科技應用,增強數字化監管能力。部分機構在利用技術創新業務模式、提升服務效率、改善用戶體驗的同時,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業務流程、削弱了風控強度、掩蓋了業務本質,這給金融監管提出新挑戰。
回顧此次盜刷事件,金融系統、支付平臺、網貸平臺等像在“酣睡”,在資質審查、用戶隱私和財產保護等方面,似乎都需要補齊短板。
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認為,此次事件反映了電信、社保、金融系統各類企業或機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,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洞。這些漏洞可能造成用戶部分個人信息被泄露。
“此次事件還說明一個問題,像電信、金融、社保、互聯網等各平臺和機構,不僅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,還需要有整體的觀念。如果某一家企業、某一類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存在漏洞,都有可能對其他領域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的隱患,進而可能會導致用戶遭受財產損失。因此,個人信息保護需要各類機構都提高保護水平,形成一個整體的保護機制,才有可能堵住各種漏洞?!壁w占領進一步表示。
以強監管應對黑產猖獗
近年來,手機黑產猖獗,在移動支付領域更是如此。即使手機并未丟失,用戶信息安全及財產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脅。
360手機衛士、360政企安全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布的《2020年上半年度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》顯示,今年上半年,360手機先賠共接到手機詐騙舉報1561起,其中提交理賠申請的詐騙舉報為776起,涉案總金額高達778.9萬元,人均損失10037元。
騰訊手機管家發布的《2020年上半年手機安全報告》指出,數字化浪潮下,不法分子也搭上互聯網科技“快車”,形成從網站源碼搭建、第三方App利用、信息攔截,甚至海外“銷贓”渠道等專業化、產業化、規?;脑p騙集團。
就以往侵害個人信息的犯罪案件來看,個人信息泄露涉及銀行、工商、電信等諸多行業,涉案范圍廣、規模大。手機信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暴露,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任務更加迫切。
趙占領表示,目前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法律法規,比如刑法規定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,網絡安全法規定了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。還有一些部門規章、國家標準、 行業標準規定的網絡個人信息。在其他不同的領域,有些行業主管部門也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。
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于10月13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首次提請審議。
但趙占領認為,目前的法律、法規、標準通常都規定個人信息的收集者,依法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和措施來保證所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,防止因為自身的原因,導致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,否則需要對此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,包括向用戶承擔賠償責任,接受相關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等。
“因此,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加強執法,加強監管?!壁w占領說,“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之上。如果不解決執行的問題,仍然不能提高整個社會個人信息保護的水平?!?/p>
回到個人層面,普通用戶應如何盡量避免被黑產團伙竊取個人信息呢?一位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的人士向記者表示,重要且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,要給手機設置SIM卡卡鎖?!昂芏嗳硕紩o手機設置屏幕鎖,但設置SIM卡卡鎖的人并不多。設置SIM卡卡鎖之后,一旦手機丟失,即使犯罪分子將SIM卡拔下插入其他手機,也無法正常使用和接收驗證碼?!币蕴O果手機為例,用戶可以通過“設置-蜂窩網絡-SIM卡PIN碼-更改PIN碼”進行設置。華為手機則可以通過“設置-安全和隱私-更多安全設置-加密和憑據-設置卡鎖”,選定手機卡后,啟用密碼,再選擇修改密碼,完成手機卡的密碼設置。
這位網絡安全人士強調,但這樣做并非萬無一失,手機丟失后,一定要第一時間掛失SIM卡,阻斷犯罪分子通過手機號進一步獲取個人信息的途徑。另外,如果不掛失SIM卡,除了可能會遭遇盜刷操作外,還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用來進行詐騙。
此外,在網絡營業廳關閉短信服務,也可以進一步防止犯罪分子通過驗證碼修改支付密碼、辦理貸款等。同時聯系銀行凍結所有銀行卡,換掉銀行卡預留手機號碼,避免不必要的損失。(責編 謝昱航)
(版權屬法治日報社《法人》雜志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